智慧网格,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精准扶贫,农村电商,网格化,网格化管理,智慧养老

北京瑞光极远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24小时热线:18513241413
技术支持:18513241413
传真:010-5166895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东北旺西路8号院中关村软件园8号楼华夏科技大厦1层
网站:www.zhihuiwangge.com

您的位置:首页 > 智慧网格 > 正文

智慧特色小镇

 

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中,智能化、物联网的时代已经到来。智慧型的特色小镇要建立在智能型的信息基础设施之上。各种数据的采集、存储、整理、识别、分析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智慧小镇中的一切应用,要建立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没有统一整合的信息基础设施,智慧小镇建设只会成为一个个分离的“数字孤岛”。
           在特色小镇通过宽带信息化获得大城市的资源,大大提高特色小镇的生活水平;随着宽带通信、高清VR/AR、高铁等生活元素的引入,小镇生活优势更加显现。
 
     在建设智慧小镇的社会治理中,以数据集中和共享为途径,能够推动各级政府部门打破信息壁垒,有效提升小镇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的智慧化水平,并通过“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文化”等惠民工程,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惠及小镇人民。

 具体的信息化建设包括以下主要方面:

1、千兆光纤到户、WIFI覆盖、家庭互联网分享(广告宣传的机会,自动宣传)
2、小镇物联网:监控视频、影视宣传、电子围栏、景观、交通工具、市政传感器监控(电网、通信网、自来水网、燃气管网、排水、公路、河流、桥梁、街道、建筑物)
3、家庭物联网:智慧家居、生态家园智能化
4、特色产品共享宣传(查询):导游、马匹、小船、民居,等;
5、美丽小镇:政务、环卫(环保传感检测、环卫定位、环卫车辆监控、指挥调度)、游客、安全的智慧管理
6、智慧社区:网格化综合治理、电子政务、社区服务、智慧物业(门禁、人脸识别、环境监测站、智能电梯、智慧共享停车场)

2.jpg

智慧小镇 

 

3.jpg

智慧物业

 

7、本地电商:小镇电商集散、本地物流、对外统一品牌管理(宣传、包装、物流、售后服务)
8、智慧养老;
社区居家养老是为民服务项目
提供以政府社区干部管理为主导、社会服务企业参与的运营平台
平台提供居家养老的主要服务项目,通过社区干部提供管理、监督、调度,发挥服务公司的专业优势、规模优势,形成高效的养老平台运作体系。

4.jpg

 

智慧养老
9、智慧医护;

5.jpg

 

智慧社区医疗

 

10、智慧导游
11、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展示
12、呼叫中心、与指挥中心
      特色小镇是双特产业,即特色产业和特色旅游,以产业为依托的生产服务是特色小镇的核心功能。特色小镇作为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模式,应具有特色的风情、风格与风貌。风格我们讲的是格调,风貌是讲外观,风情是讲文化、活动、民俗,这三方面怎么形成特色一体化,是小镇开发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特色小镇的建设不仅是政府的行政行为,而是以政府为引导、以市场为主体、社会共同参与的主办运营商开发模式。政府以顶层设计、制度建设、服务管理为主要任务,把控整体方向、创造制度环境、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企业(小镇开发运营商)通过资源整合以及市场化的运作管理方式, 成为特色小镇建设中的主角;而与特色小镇息息相关的当地居民,则承担参与与社会监督的责任。这是特色小镇的特有机制

特色小镇总体特征以特定的产业、环境、文化资源为基础;以创兴的体制机制和投融资机制为依托和保障;以产业培育带动人口聚集为推动力;以旅游消费为引擎,实现消费聚集;以产城综合开发运营及PPP架构利用为手段;以城乡结合区域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为目标.

  特色小镇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产业竞争力的一种重要载体,未来也必然会成为中国新时期产业升级的主要载体之一

  在发达国家,他们的很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就是聚集在小镇而不是中心城市的。
而目前来看,中国的高级人才和高端产业主要都集中在大中城市,鲜有集中到小镇的。但这种情况一定会很快改变。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高端产业并不一定要集中在大城市,高端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也并不是全都喜欢居住在大城市。人才对居住环境的需求是多元化的。他们有的喜欢居住在繁华的大都市,有的则喜欢安逸宁静、风光宜人同时生活也足够便利的小镇。这是经济水平和城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必然结果。
   以前高端产业和高级人才都往中心城市聚集,是因为小城镇交通条件和服务配套不够好。经过几十年发展,小城镇的生活设施和交通便利程度有了极大改善,特别是网络通讯和购物体系的完善,使得居住在小城镇完全可以享受到跟大城市差不多的生活便利性;而中心城市经过集聚发展,房价高企、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大城市病”日渐突出,原本优越的公共品质量大打折扣。
   小城镇的生活确实还有一些劣势,诸如参加一些大型活动诸如演唱会、学术研讨等不如中心城市方便等等,但它的优势同样显而易见,包括房价便宜、环境舒适、空气宜人等。这个优劣势的偏好是因人而异的,值得权衡选择,不像以前那样如果不住在中心城市就很难谋求自身的发展,没得选。随着宽带通信、高清VR/AR、高铁等生活元素的引入,小镇生活优势更加显现。
   高端产业在大中城市和特色小镇共同发展,是一个成熟大国的必然选择。这种城镇化与产业的多元结合方式,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多种模式,也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更多个性化的选择方案。随着中国城镇化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特色小镇一定会成为高端产业发展、高级人才聚集的一个重要空间载体,与大中城市形成协作互补的产业链关系,这里蕴含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投资机会。
   我们认为,特色小镇建设的主流方向,不应该是旅游小镇,而应该是产业小镇,而且是高端产业小镇,在高等教育、科研、金融、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都要有所布局。中国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一定要去占领产业链的高端环节,不能按照城镇体系的分工,就给中心城市做配套,承接中心城区淘汰出来的落后产能。如果这样做,那特色小镇建设就失去了意义。
   特色小镇一定需要“旅游和产业双轮驱动”吗?
   现在特色小镇建设在旅游方面做的比较多,而对产业的关注则明显不足。有一些名义上叫产业的,本质上还是旅游。比如健康养生、会议培训、婚纱摄影、手工艺品生产和体验之类的,从产业分类的角度来看,都属于大旅游产业或者叫“旅游+”产业的范围,属于旅游业的衍生或配套服务。
   广义的讲,旅游以及与之相关的健康养生、会议培训、民俗工艺品等也都是一种产业,但它们主要是“富民产业”,老百姓、开发商、乡镇政府可以从中赚到钱,对国家的经济竞争力贡献不大,与金融、制造、物流、科教等不可同日而语。
  产业和旅游真正融合发展得比较好的案例,国外也有,比如丹麦的比隆镇,这里是世界第五大玩具厂商乐高公司的总部所在地,它的主导产业本来是玩具设计和制造,但后来政府和乐高公司联合开发了乐高乐园项目,建了乐高微缩景观和游乐园,很受游客欢迎,现在已经成为欧洲著名的游乐目的地。这算是产业和旅游双轮驱动了。但这种案例并不多,乐高公司的产品——玩具跟旅游休闲还算是相关性很高的,所以才能成功。
   在大多数情况下,旅游和产业发展更多的是存在冲突而不是融合。比如,美国的格林尼治对冲基金小镇。这里聚集了数百家掌握几十亿乃至上百亿美元的基金,咖啡馆里喝咖啡的大都是年薪百万美元以上基金交易员。小镇的设施主要就是办公楼和住宅,以及一些高端生活配套,没有什么可旅游的。高收入的小镇居民对安全的要求非常苛刻,警察和摄像头都很多,物价水平比大城市还要贵很多,因此这个小镇既不欢迎游客,游客也不会有兴趣跑到格林尼治去住宿消费。
    愿意离开大城市到小镇工作居住的金融、科技、管理方面的高级人才,一般都不会喜欢小镇变得闹哄哄的,更不会喜欢每天来一群陌生人对着自己家房子拍照。像Sinfin这种地方,一台Trent900航空发动机就要卖3000万美元,而且这个产业还涉及到技术秘密和安全生产,小镇的管理方当然不会再去想如何从旅游上赚点钱,而是希望陌生游客越少越好。
   大多数认为特色小镇要产业和旅游双轮驱动的人,实际上的混淆了两对概念。第一对是“大旅游”和产业的概念。这一点前面已经区分过了。发展旅游的同时搞点健康养生、民俗工艺品制作、会议培训只能算旅游业的深化或者旅游产业链的延伸,不能算“旅游和产业双轮驱动”。
第二对容易被混淆的就是旅游休闲和宜居宜业的概念。适合旅游的地方不一定宜居,宜居的地方不一定适合旅游。旅游是“游”,是外来游客的流动,从观光旅游到休闲旅游再到会议养生等“大旅游”,可以延长游客在某一景区的停留时间,但总体而言都还是短期停留。统计意义上一般把在一个地区停留六个月以内的叫流动人口,超过六个月的才叫常住人口,没有什么旅游项目能让游客在一个地区停留这么长的时间。
   旅游的核心是消费,尽可能的吸引有“财”的人来流动消费,花完钱就走人;产业发展的核心的生产,是尽可能的吸引有“才”的人来创业就业,长期定居。二者发展路径截然不同,所需要的区位条件、基础设施、配套服务、盈利模式也都差异巨大。比如,同样是居住功能,要发展旅游就应该多建酒店、民宿或度假别墅;要发展产业,就应该多建人才公寓。旅游目的地对医疗教育设施几乎没有要求,即使是发展“旅游+健康”也是以康复疗养设施为主;而产业聚集区要促进人才聚集,则需要配套幼儿园、小学,以及功能相对齐全的医院。而且,就开发模式来讲,旅游景区修建配套设施是为了赚钱,通过住宿、餐饮和各种服务收费把投资在景点建设的钱挣回来;而产业聚集区的配套设施投资则不应该赚钱,而是通过配套设施吸引人才和企业,再通过产业税收把建配套的钱挣回来,这是两个正好相反的投资收益模式。
   浙江在特色小镇建设标准里面,要求旅游小镇按照5A级景区的标准建设,产业小镇按照3A级景区的标准建设。还有好多省也据此办理。依我们看,这样的标准恐怕有失偏颇。旅游小镇按照5A级建设当然没有问题,但产业小镇按照3A级景区建设恐怕要有所选择。比如3A级景区标准里面要求必须在交通要道上设立游客服务中心,还要配备合格的服务人员和导游,要有较多珍稀物种或者景观奇特,而且每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以上。产业小镇需要去追求这些东西吗?我们看不见得。
   我们理解政策制定者的意图,是要把产业小镇也建设的漂漂亮亮、舒适宜居,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生态环境相互融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借用一些3A景区的标准。这样的出发点当然是对的。但3A级景区标准是为了旅游而设立的,除了多出来一些产业小镇不必要的标准(如上一段所列举)以外,还少了很多应该有的宜居的标准。前面讲了,产业小镇要吸引高级人才,一定要舒适宜居,宜居和宜游的标准差别很多。宜游主要是景观和短期体验,宜居则要求医疗、子女教育、社区文体设施、交际空间等立足于长期生活的的设施,这些东西,在3A级景区标准里面又是找不到的。所以,为了促进产业小镇生产、生活、生态的融合,硬拉一个3A景区标准来对标,我们认为存在着目标和手段的错位。
如果真的要找一个产业小镇的建设标准,我们认为比价合适的是2007年建设部(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司出台的《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这里面就没有要求建设游客接待中心,但是在行政效率、政务公开、民主监督、社区治理、贫富差距、刑事案件发案率、噪音水平、人均绿地、垃圾无害化处理、文化遗产保护、古今建筑风格协调、建筑与环境协调、停车位比例、人均商业设施面积、500米内拥有小学的社区比例、1000米内拥有体育场馆设施的社区比例、人均住房面积、社区医疗覆盖率、防震减灾预案等等方面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评价标准。如果产业小镇真的需要一套普遍性的建设标准,我们认为这个“宜居城市”的建设标准,远远比“3A景区”的建设标准,更加合适,更有利于小镇的长远发展,有利于产业升级和人才聚集。
 
   下面这张表是我们梳理的旅游特色小镇与产业特色小镇差异的简单对比,从中可以看出二者存在的诸多重大差异,要把这些差异揉到一起搞“旅游和产业双轮驱动”,难度是很大的。现在很多地方在搞特色小镇的时候普遍感到很难办,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被“旅游和产业双轮驱动”搞晕了头脑,做产业服务和招商的被逼着去研究如何发展旅游、招揽游客,做旅游策划的被逼着加入产业内容,研究如何招商引资。我们觉得这并无必要,也不符合国家提出特色小镇发展的初衷和世界发达国家特色小镇发展的经验。搞产业的应该继续努力搞产业,只是说不能纯粹的就产业谈产业,要为产业所需的人才提供足够好的宜居环境;搞旅游的还是要继续搞好旅游,只是说不能继续在门票经济、观光旅游里面打转,要科学延伸旅游产业链,以旅游为主线带动健康养生、会议会展、民俗工艺品、现代农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能做到这一点,我们觉得就足够了。一个特色小镇就3个平方公里,建设面积1个平方公里,1500亩地,还要一边搞生产制造研发金融,一边建旅游设施迎来送往,这样的做法不符合产业升级的基本规律,最后可能是优势资源过分分散,两头不讨好。
产业特色小镇发展的三个路径。
   第一个路径,是从产业园区到特色小镇。传统产业集聚园区主要进行生产上的分工协作,开发模式相对比较单一,主要由政府征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后引入产业,存在规划设计粗放,缺乏系统的功能分区等问题,特别是生活配套和生态空间严重缺乏,做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可以,再往上升级就很困难,人才都不愿意来。而特色小镇是产业、生活、生态一体化的空间经济平台,不仅具备产业园区的集聚生产功能,并且强调生活空间、生态环境一体协调。既符合产业发展要求,又能够满足人居需求,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传统产业园区应该利用特色小镇建设的机会,对园区产业进行梳理,明晰产业发展思路,清退一批低端、散乱、不符合园区定位的企业。有的园区如果比较大,可以划出来一块1平方公里左右的空间来,仿照现在产业特色小镇的开发模式进行集中规划建设,将园区生态予以重建,对园区生活配套加以完善,实现从产业园区向产业社区的转变。
   第二个路径,是从重点镇到特色小镇。以前很多地方都会把乡镇划分为重点镇和非重点镇。重点镇一般都负有产业发展的职能,非重点镇就主要定位为为农村地区提供生产生活服务,最多搞点休闲旅游,不负有其它产业发展职能。非重点镇一般经济发展条件不太好,不是太偏就是地形限制,一般都会选择做旅游类特色小镇。而重点镇则位于交通区位比较好的地方,具有较强的产业基础。这些重点镇,就应该抓住特色小镇的建设机遇,大力发展成为产业特色小镇。
   镇这一级的产业发展,突出的问题是缺乏统筹规划,基本上是自发形成的产业聚集,有些地方还非常强大,特别是在广东浙江一带,那些专业镇的产业竞争力都是世界级的。但是在宜居性方面,则往往问题突出。由于大部分产业聚集都是家庭作坊式的,小老板加上低端的产业工人,对生活条件并不讲究,老板发了财也去大城市买房子。这样的状况对产业升级构成了巨大的挑战。中国八九十年代曾经兴起过一波乡镇企业的浪潮,后来大部分经济资源都被中心城市吸走了,那一拨乡镇企业也就大部分倒闭、小部分进城,能够在小城镇发展好的很少很少。这些专业镇要防止重蹈覆辙,学习发达国家,认真打造宜居宜业的特色小镇就业生活环境是很重要的一步。这方面,我们前面介绍的硅谷的那些小镇、英国的Sinfin、德国的奥迪小镇等等,其发展经验都是值得借鉴的。
   第三个路径,是从城市综合体到特色小镇。城市中综合体跟产业园和重点相反,不缺生活配套,关键是缺乏产业支撑。一些城市边缘地区的城市综合体建设,陷入了“卧城”的发展陷阱,就业都在中心城区,白天见不到人。
   特色小镇并不一定要建在远离城市的地方,它的开发理念是生产、生态、生活的融合,只要是3平方公里的那么一块地区,把三生空间融合做好,都可以叫特色小镇。城市中心区因为缺乏生态用地,而且需要高密度建设,还有就是发达的公交体系可以让生产和生活空间距离超过3公里的范围,所以才不存在“三生融合”的特色小镇,并不是说特色小镇必须建在远离城市的镇上。
   当下,特色小镇建设如火如荼,正直全国第二批特色小镇申报审批之际,政府,企业,包括社会资本,都已摩拳擦掌,但是不是所有的小镇项目都是可以申报审批。搞懂什么样的小镇政府更支持,企业更有活力,盈利模式更充盈,资本方更倾向注入,才最重要!

 

上一篇:“雪亮”工程解决方案
下一篇:IDM M3000社区光电一体机
智慧城市 | 智慧社区 | 智慧医疗 | 智慧养老 | 智慧政府 |智慧产业 |智慧巡更巡检 |物联网设备 |指挥调度设备 |呼叫中心设备 |光通信设备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010-51668966 热线电话:400-888-6298京ICP备05003414号-12
企业QQ:472585337 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东北旺西路8号院中关村软件园8号楼华夏科技大厦1层